《環境保護稅法》給排污企業和環保企業帶來了什么?
2016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獲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成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單行稅法。環保稅法明確提出,“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納稅人,確定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為應稅污染物。環保稅將于2018年開始征收。
環保稅法無論對排污企業還是環保企業來說,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從排污企業的角度來看,環保稅將代替現行的排污費,按照“稅負平移”的原則,排污企業的負擔并沒有明顯加重。在業內人士看來,環保稅率的制定相對比較保守,在實際經濟壓力的影響下,如果排污企業賦稅增多,勢必會對國家經濟增速產生影響,況且稅種增加后,稅率制定還需長時間考證。
并非讓企業“拿錢擺平排污”
保稅出臺的目的顯然為了節能減排,并非是增加稅收或者讓企業“拿錢擺平排污”。
“從環保稅法的角度來看,新的稅法增加了一項減排稅收減免的辦法,那就是“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30%的,減按75%征收環境保護稅;低于50%的,減按50%征收環境保護稅”。
從此外,環保稅還將對依法設立的城鄉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相應應稅污染物,不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減免稅收。相比排污費,在環保稅方面,政府的誠意十足。
再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管理層會算一筆賬,繳稅排污的成本與增建減排設施誰高呢?其實不難發現,在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守法成本普遍高于違法成本,也就是企業在很少的投資、很短的時間情況下可以獲得較大的收益。但是,隨著各界環保意識的提高,變污染為環保已成為更多企業所采取的行動。
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在采訪時表示:“企業注重環保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實行低碳環保,從短期看,確實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從長遠看,企業承擔的很多成本是能夠被消化掉的,甚至是可以轉化為競爭力的?!?/span>相對于繳納稅費,企業對減排設施的投資將帶來更長遠的利益。比如,在山東,由于當地政府對造紙業采取嚴格環保執法,倒逼紙企加大環保投入,進而不僅讓山東造紙業擺脫了臟、亂、散的局面,而且還提升了當地造紙業的綜合競爭力,成為中國造紙行業的領軍者,實現環保與轉型升級的雙贏。所以,注重環保是一種品質習慣,是更符合企業長期利益的選擇。
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
“的確,對于排污企業來講,企業開展環境治理是更符合長期利益的必然選擇。
盡管以前部分地區存在排污費低于環境治理成本的倒掛現象,但是,隨著近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修訂和各地排污收費標準的提高,有些地區排污費已經顯著高于環境治理成本。
舉例來說,天津市2014年調整了排污費征收標準,二氧化硫排污費每公斤征收標準6.30元,氮氧化物排污費每公斤征收標準8.50元。北京市調整后的排污費制度中對完成情況較好的企業減半收費,并實施環保技改獎勵資金政策。從企業經濟核算角度出發,環保投資及運行成本將低于收費標準。
趙笠鈞認為,環保稅的實施,促進了環境成本內部化。從企業發展戰略出發,企業主動承擔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責任,積極通過環保措施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環保成本,比被動性繳納環保稅或行政處罰更加明智。占用環境資源多的高污染企業將付出更高代價,也間接提高了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的改造,所花費的資金不僅僅是為了減免稅費,更為了彰顯負責任的企業形象。記者在走訪中能明顯感受到,安裝并大開減排設施的企業與“應付差事”的企業相比,更受投資者的青睞。一家企業負責人形象地告訴記者:“企業不拿減排應付差事,就好像‘靠譜的兄弟’,反之則更像‘投機取巧的酒肉朋友’?!?/span>
環保企業充滿機遇
環保稅法的實施對排污企業是管控,對環保企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機遇。趙笠鈞對記者表示:“排污費改排污稅,會增強對企業環保約束的力度,將加大市場對環保服務的需求。環保稅法中的稅收優惠調節機制,將鼓勵企業提升減排標準,對高標準的環保專業技術發展將起到正向激勵作用?!?/span>
“實行稅制改革,建立綠色稅制,是調節污染行為和籌集環境治理資金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資源環境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推動使用者付費的基礎。
西方國家基本形成完整的環境稅稅系,已開征的環境稅涉及大氣、水污染物,以及各種污染類產品等10多種,課征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硫稅、氮稅、碳稅、污水稅、燃油稅、垃圾稅等。
中國開征環境保護稅后,有助于對于企業污染排放行為形成剛性約束,有利于區域環境管理公平化,促進排污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尤其是環保稅法實施后,能夠促進排污行業不同企業的環境成本得到公平體現。
同時,環保稅法中對于企業超額減排,給予了減稅的經濟獎勵。正向激勵和負向懲罰的合力作用下,環境治理需求進一步轉化為環境市場的有效需求。環境服務業產業結構將得到優化,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環境績效服務模式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企業環保設施建而不運或偷排漏排的現象較多,預計以后專業化的委托運營服務也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對地方政府而言,環保稅征收將因地制宜。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告訴記者,環保稅給地方設置的浮動稅率,可以根據地區差異性,行使自主權。而且《環境保護稅法》在現行排污收費標準規定的下限基礎上,增設了上限,但不超過最低標準的10倍,規范了征收。
環境保護稅立法,使稅收法定原則予以落實,并且成為了中國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和立法法修正以后的第一部稅種立法,為未來稅種立法,制定了范本。環保稅法中還將有關環保稅收的立法權授予人大,而地方政府負責提出方案,更體現了稅收立法的本質。